网红卖课乱象频出,消费者需警惕虚假宣传和高价陷阱

近些年来,一些网红披着智商、财商、成功学、精英教育等外衣,向粉丝销售所谓的“IP课程”,不少课程虽价位高昂却倍受青睐。因为缺少相关标准和规范,网红卖课市场呈现出野蛮生长的状态,从业者资质参差不齐、课程普遍同质化,网红依据自身的“咖位”对课程随便定价、消费者退费维权难等问题屡见不鲜。(6月19日《工人晚报》)

随着知识付费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网红见到流量变现的商机,纷纷加入到卖课的队伍中来。有了网红光环的加持,有的课程其实定价不菲,却吸引不少粉丝消费。

但是,一些网红卖课,“盛名之下,虽然难副”。“炫、骂、蹭、抄、骗、割”,成为网红课程常见的套路。其中,有的网课只是简单搜集整理一些市面上公开的资料,缺乏有价值的“干货”,消费者学完课程后,常常并未有所收获,觉得上当被骗。在某平台拥有两百多万粉丝的网红“董太太”,课程售价高达6980元,宣称传授“高端精英教育”,就能改变家族命运。去年5月,杭州央视对其进行了爆光,揭发其课程内容空洞,涉嫌欺诈行为,价值导向存在问题。

网红卖课乱象频出,消费者需警惕虚假宣传和高价陷阱

对于网红卖课顽疾,有网友觉得,知识付费无可厚非,粉丝买网红的课程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有网友指责,网红卖课是假,制造恐惧后把粉丝当“韭菜”收割是真。应当看见,知识付费产品有别于传统有形商品,对其进行的价值衡量常常见仁见智粉丝服务平台,未能制订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红们可以随心所欲,“姜太公垂钓,愿者上钩”。无论从规范知识付费行业发展,还是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有关部门都应指导平台方面加大监管,杜绝虚假宣传顽疾。

一方面,加强初审机制。依据《互联网用户公众帐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九条,公众帐号信息服务平台对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公众帐号,应该要求用户在注册时提供其专业背景以及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获得的职业资格或则服务资质等相关材料,并进行必要核验。

反观当下,网路讲课门槛很低,不仅医疗行业外,对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资质没有明晰要求。例如,没有金融剖析师证书的人可以教人怎样理财“年入百万”,没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可以传授心理学课程。有关平台必须着力履行主体责任,对知识付费产品提供者的相关专业背景、资质条件进行严格初审,并构建起相应的从业门槛。

另一方面,须要引入评价机制。一些网路课程之所以勇于虚假包装、高价售卖,就是借助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后面的消费者上当被骗后,前面又有不明就里的人付费当冤大头,卖课的网红根本不用愁没人买课。因而粉丝服务平台,有必要参考传统电商行业,引入消费评价机制,因而去除信息不对称,为消费者提供参考。

前些年,全省人大代表花蓓就曾在全省人代会递交建议,倡议构建类似天猫的评价反馈机制,以评价数据为基础,妥善解决纠纷。“对评价高的给以适当的奖励,如推送、上首页等;差评超过50%,及时告知知识提供者,让其整改;差评超过60%,增加知识提供者用户星级等;差评超过70%,启动强制退货举措等”。这一建议值得有关平台思索和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