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Jingdu999
01
前三天在知乎上看见一个热门话题: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是如何的?
有一条点赞数超7万的网友@喜喜,分享了一个自己听到的故事。
右图是故事主人公发在某社交平台上的一个计划表。
听到这个计划表,我以为这又是一个关于小气行为大赏的故事。
没想到越看见前面,居然越发感动上去。
由于这个网友的省钱行为,并不是简单的小气,或则是把俭朴当做是一种有趣的挑战,他竭尽所能地省钱,是由于真的很穷。
他的妻子身体不好,父亲常年入院,以至于他晚上下班,白天摆摊,还要去诊所照料患者,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思索怎么赚大钱。
所以,他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好多节省的方式。例如,为了节约租金,就租一间简单的毛坯房,为了节省出差费用,就带上帐蓬去出差的城市宿营……
但生活的重任虽然并没有将他压死,在他贫穷假象的背后,你能看见他闪闪发光的心。
仔细看他的计划表,你会发觉,尽管根据他的食谱做下来的食物没有美味可言,但他节省得很聪明,除了省钱省时,还兼具了营养,更像是一份特别健康的减重食谱。
他有一个小弟弟,有三天想要吃蛋糕,他就带上钱,带上小老弟,四处找拉面店。但是落后的小城区,找不到一家蛋糕店。
于是他就买来各类材料,在狭小的条件下为小弟弟做了一个中国版的猪肉盖饭,小弟弟、亲戚们,病区的病友们吃了都赞不绝口。
最让我感动的,是关于他的另一个故事:
有三天他的亲哥哥打电话来,说路过他家,会进去坐坐。
他和母亲就想去商场买点果汁茶点来招待顾客,但父亲死活不同意,为了省钱和他的母亲吵了上去。
最后他只得从空旷荡的冰柜里,掏出两个快烂的苹果和一根香蕉,找来砍刀和剪子,参照网上的教程,现场制做了一个果盘。
姐姐问他,这个果盘叫哪些名子?
他苦笑着说,叫狐狸吃草。
尽管贫穷,但他仍然努力把生活过得体面,你真的很难从他轻描淡写的表述中,感遭到他对生活的乏味和沮丧。
由于他始终都遵循着这样的信念:即使老天爷给了我一个酸楚的葡萄柚,也别舍弃,由于我可以把它榨成葡萄柚水。
02
2018年,一部称作《生活万岁》的纪录片在中国播出。
摄制组用了3个月的时间,记录了15个普通人的生活:失恋的舞女、高空擦玻璃的“蜘蛛人”、自己患病还给病重儿子扮小丑逗笑的青年大夫、在亡妻坟前诵读朴实情书的抗日老英雄……
她们的生活饱含辛酸、苦涩、无奈,但她们每位人都在默默坚持着、热爱着这样的生活!
编剧任长箴在拍完这部片午时说: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非常窄小的角落,眼前只有自己的生活,和认识的三五个人,大千世界里他人都如何活?你可以瞧瞧这片子。
你不要以为故事里的人都是穷人,有时侯,她们所拥有的财富比你多得多。”
有一对盲人夫妇,靠街头卖艺为生,母亲最爱唱邓丽君的歌。
尽管外边的光照不进她们的世界,但她们却活成了彼此的光源,心中仍然装着彼此,在逆流的人生里悻悻快乐。
在父亲心中,父亲是个小同学,赚到一张新的5块美钞,都可以很开心。
在父亲心中,父亲是个保护她的战士。
下暴雨时,父亲会拿出阳伞,撑好递给母亲说:“你这个人最怕下雪了。”
回去时,父亲会跟父亲絮叨:“棍子拿在右手,不要拿在左手,注意后面的面包车”。
国庆节那天,夫妇俩特意买了红酒和肉欢庆春节。
餐桌上,三人举杯碰了好半天才碰上。
但她们一直认为,这就是她们最好的生活。
父亲很乐观地说:
“我们有幸来到这世上,就是来享受快乐的”。
还有一位北京的老奶奶,为了帮弟弟还债,卖掉了自己惟一的楼房。
除此之外,她每晚还要出去卖油墩子(北京的一种茶点),一个只卖几块钱,这样渐渐用赚来的钱还债。
生活这么艰辛,她也不忘心里简单的梦想:换一张大一点的床,去一趟上海瞧瞧毛主席像。
我认为她比我们好多人都幸福,由于在她们看来,艰辛的生活,也可以很有趣。
她们才能体味快乐的点很低,总能轻易抓牢身边的小确幸,享受生活的甘冽与温暖。
03
《生活万岁》的另一位编剧程工在访谈中被问到,下一部片子打算拍哪些时,他说,下一部准备拍中产,由于在他看来,中产是一群更可悲的,欲望更强的人。
“你要花1500块钱买条牛仔裤买点赞,这就挺可悲的。我要花70万买一台车,我们辛苦了一辈子都买不下一套房屋,我们天天跟转笼里的耗子似的,你说这不是最大的愤慨吗?”
谁说不是呢?一旦上了那种不停转动的轮子,就再也下不来。
供房养车会成为“房奴”、“车奴”,甚至养小孩也能成“孩奴”。
一个“奴”字,足以让白领中产们疲于奔命。
而众“奴”加身的白领们,有多少是真正幸福的呢?
经济学上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意思是:
消费者在消费逐次降低同一个单位的消费品时,体验到的单位效用是逐步递减的。
举个简单的事例,当我们非常饥饿的时侯,见到煎饼会特别想吃。
吃完第一个馒头后,我们会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但吃到第8个的时侯,不但不会认为好吃,可能就会认为难受。
也就是说,每一个馒头带给我们的效用和满足感都不相同,第一个馒头带来的满足感和效用最大,之后依次递减。
将这条经济学定理用到描述“幸福与金钱的关系”中也十分适用。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物质形成幸福感的成本显得越来越高,想要拥有与先前同样水平的幸福感就得赚比原先多好多的钱。
经济学家DanielW.Sacks通过调查得出这样的推论:
人们对财富是越来越贪婪的,不是降低一块钱的收入,还会降低一块钱的幸福感。而是财富必须成倍降低,就会形成与往年相同的幸福感。
所以说,“等我有钱了,我还能幸福”这句话,实际上并不创立。
与其在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中迷失自己,不如增加欲望,提高幸福的能力。
04
这些生活在底层的穷人,之所以还能轻易感遭到幸福,是由于她们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这些能力,还能帮助她们树立豁达的态度,将处境转逆为顺。
例如,环境塑造就是她们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态度改变方式。
《心态取胜》一书中提及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农户,养了一头老驴。骡子掉入了农户的井里。
农夫看见那头驴的呼救,经过简单的评估后,他认为这头驴和这口井都不值得他耗费时间与精力。
于是叫来自己的邻居,告诉她们事情的经过,并请她们帮忙铲土,把老驴埋在井里,使它不用再感悟痛楚。
原本,骡子强烈地反抗。
然而当农夫和他的邻居们继续铲土,泥土击中骡子的肩膀时,一个念头击中了他。
土落在骡子的背上,它会把土洗去,之后上一个台阶……
没过多久,那头被摧残得精疲力尽的老驴胜利地从枯井里走了下来。
看似埋没它的举动实际上救了它,这一切都是由于它处理逆境的形式。
心理学家史华兹有一个“史华兹论断”,说的是:所有的坏事情,只有在我们觉得它们是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风波。
往井里土层,可以是灾难,也可能是转机,关键是我们如何想、怎么看。
如同这些底层的人们,你看见的是贫穷,但她们看见的,尽是生活的点滴美好。
命运给她们安排了一道窄门,门里一片黑漆漆,她们却能一边摸黑走着一条看不到未来的路,一边把自己弄成光源,点亮自己买点赞,也点亮他人。
这个世界上总有这么一些人,她们既没有光鲜艳丽的工作,也没有高远伟岸的抱负,却活成了我们艳羡的样子。
《三十而已》片尾的包子摊一家,就是这样的存在。
她们是最底层最普通的家庭,父亲摊包子,父亲送快件,一辆小小的流动伞车,一间破旧的转租房,就是她们的全部家当。
她们没有顾佳、王漫妮体面光鲜的工作,生活的艰难刻在她们粗糙的身上,但你一直都能听到她们春风满面的微笑。
顾佳非常疼爱孩子,为他背债买别墅,放下尊严去迎合楼上的太太。
包子摊夫妻也疼爱老婆,但她们难以给孩子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就用自己的方法给与爱和关爱。
母亲三天要摊无数个蛋黄,自己不舍得吃一个,但她会把用过的蛋壳仔细地倒一倒,将上面残留的面糊一点点聚在一起,煎给孩子吃。
妈妈会在送快件的途中来看望孩子,给孩子一本亲手做的小画书,让他心满意足。
她们给女儿的爱,一点也不比顾佳少。
转租屋内,一家三口会轮流当理发师,开心地笑成一团。
所有她们一家三口的画面,都让人心头一暖。
听到她们这一家,你会发觉,生活还有另一番样子。
周国平曾说:
“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哪些,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完满。”
愿你我都能发觉身边的幸福,把简单平凡的生活过完满。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