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红”了十年
现在用户、品牌、包括自己都深陷窘境
一向顺风顺流的小红书,去年接连遇“槛”。
7月30日,小红书APP被下架,范围涉及全部安卓应用商店;不久前的5月份小红书内部新政调整,上万名KOL被除名,平台在动乱中艰辛转身。
做好一个平台顺便再让它挣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内容不再“貌美如花”
截止发稿,潜在用户在苹果商店以外早已难以获取该应用,已下载的用户仍可正常使用。多方消息表明,小红书不久后将全平台下架,且恢复上架时间未知。
安卓应用商店已难以获取
关于此次毫无征兆的下架风波,外界普遍推测是因其内容违法所致。8月1日下午,小红书公司就APP在各大应用市场下架一事在官方微博发表申明,已对站内内容启动全面排查、整改,深入自查自纠,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促使互联网环境的优化与提高。
小红书官方回应
小红书公关回应中国新闻周刊称,传闻中“无限期下架”并不属实,APP将在整改完成后重新上架。
负面新闻频发,均指向了小红书平台的内容顽疾。
就在下架前三天(7月29日),媒体爆光小红书平台上一条围绕微整形项目的黑医美产业链:大量文章华图然售卖“人胎素”“粉毒”“绿毒”等国家违禁药品,引导用户至这种缺少正规资质的医疗机构做违禁药的注射或自行注射。明年4月,小红书同样因触碰法律法规的烟草营销被处罚。
有自诩知情者的业内人士称,小红书是因大量旅馆分享笔记“涉黄”下架,一些看似是分享入住宾馆心得体验的内容实际上最终导向了情色交易。同时,也有说法是由于涉及非法获取用户隐私。
去年3月就有媒体爆光,小红书平台存在通过代写代发虚假拔草文获利的黑色产业链,这种与正常的用户分享笔记一起,成为内容的一部份。事后,小红书表示将对这种行为“打击究竟”且“零容忍”。
小红书深陷两难。
一方面,小红书社区的发展壮大依赖于它“去中心化”的逻辑,UGC(用户自生产)内容占比高达70%,才能吸引诸多用户持续贡献丰富多样的内容;与此同时,平台营运要把控初审、拿捏尺度,过犹不及也可能损伤平台。
“前几年小红书还是正常安利,如今全是软文,太多广告、炫别墅、豪车这种真伪不辨的浮夸内容。”用户邓婉吐槽,虚假笔记、不受管控的海量广告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不再简单透明的小红书,严重影响到用户体验。
图/微博
去年5月,小红书推出“品牌合作人计划”,限制用户私下接单发布广告的资质以清除和整治平台顽疾。一万多名被取消资格的KOL发觉,苛刻的资格规定和惩罚背后,小红书给出的判断规则并不明晰,但因为爆光量涉及算法和流量分发等核心产品问题,小红书没有给出明晰解释。
一位拥有两万粉丝的“幸存”达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政要求KOL必须与平台指定的MCN机构签约,接单除了要被抽成10%,低于10万还须要收取增值税。不少小红书素人用户反映,虽然是自己的原创笔记,有时也会被标记为广告难以发布。
业内人士剖析觉得,小红书这么强势,一方面是为了挽救平台爆发的信任危机,通过增高准入门槛提升达人的质量,并要求她们创作更多真实有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快手接单平台业务,小红书意在强化对博主们在商业化方面的控制,给平台争取时间。
谁来“赚钱养家”?
截止2019年5月,小红书用户规模达到2.5亿,月活用户达到8500万,号称巨大的流量“金矿”。但小红书的营运者仍然没有完善清晰的商业化游戏规则,挖到真金的,却不是自己。
从微博、抖音和快手等类似内容平台来看,广告和电商是当前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每次公开谈及赢利,小红书都是抛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创始人瞿芳曾表示,未来的模式一定不是简单抽成或抽佣金,“如何帮助店家找到与消费者的链接,这是内心商业化的方向”。
小红书曾想走电商变现的路,追随风口多次变革,从跨境电商到社交电商,再到如今的内容电商,但这种尝试都无法最终打通。
2014年8月,小红书上线电商版块“福利社”,在业务模式上选择了全自营,覆盖了选品、采购、仓储、关务、客服等整个流程。因为起步晚,小红书在供应链、渠道、物流等方面都不甚建立,电商营运能力并不能支撑起目前的用户体量,在各个环节的把控力度也稍显弱势。这种问题最终造成平台屡次被用户投诉赝品多、客服差。
“上小红书翻着瞧瞧挺好,买东西是不敢买的,是真是假不清楚。”用户白逍说,在小红书“种草”的用户大部份扭头去了别处“拔草”。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2018年小红书自营电商100亿人民币GMV的目标并没有完成,且没有实现赢利。有电商剖析师觉得,小红书尝试电商变现无法实现,缘由是建设电商平台的基础成本无法覆盖。
2018年年中,小红书对外的宣传口径不再指出电商,而是反复重申“生活形式分享社区”。这些变化自然是为了配合了商业策略的调整。
去年,小红书经过一系列密集动作推进探求变现路径。2月,原电商事业部升级为“品钢号”部门,引入兰芝、欧莱雅等品牌;3月“小红店”内测,这款依托陌陌小程序的社交电商产品,尝试通过分享返现的形式快速裂变。
品牌合作人计划5月推出,小红书筹建官方交易平台与KOL和MCN机构约定了广告单抽成机制。仰赖广告变现的思路清晰可见。但此次动乱也连带着损伤了品牌方对平台稳定性的预期。上述KOL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接到品牌方通知,数个代言排期暂缓在平台投放。
资本面的消息也不甚豁达。上个月,小红书传出寻求5亿港元新一轮融资,冲刺60亿港元市值快手接单平台业务,官方随后回应“消息不属实”;此前4月就曾有消息称,小红书将迎来10亿港元融资投后市值将达到80亿港元,也被证实。
小红书至今领到4轮融资近4亿英镑,今年年中D轮完成后,小红书市值达到30亿港元。小红书投资人、纪源资本GGV管理合伙人童士豪不久前还曾表示,市值“还在涨”。
今年4月,瞿芳曾在接受专访时首次提到上市计划“预计未来两到七年内将IPO”。以这样的逻辑,小红书必须迅速做大社区规模,在用户数目和进驻品牌上起量,借助大头广告收入进帐,交出一份看得过去的申请书。
但留给小红书的时间早已不多了。近三年涌现的内容平台如抖音、快手早已打通电商变现的闭环;电商平台如网店直播、蘑菇街也用直播内容吸引用户“种草”,不断分流、切走小红书的用户及生意。
小红书“红”了十年,现在用户、品牌,包括自己都深陷窘境。